首页>金融服务>绿色金融
生态环境部:全国碳市场一年累计成交1.94亿吨、成交额84.92亿元!
2022-07-21来源:生态环境部、全国碳市场

2022年7月21日,生态环境部召开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介绍环评改革工作有关情况表示,截至2022年7月15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2亿元。此外,关于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刘志全指出,截至目前已有256个试点项目完成环评审批。


全国碳市场启动一年来总体运行平稳。(后附全国碳市场一年数据报告)


全国碳市场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是全球覆盖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启动一年来,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截至2022年7月15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2亿元。


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制度体系、技术规范、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建设等各项工作任务,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初步构建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形成了“配额分配—数据管理—交易监管—执法检查—支撑平台”一体化的管理框架。


二是碳市场激励约束作用初步显现。通过市场机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将碳减排责任落实到企业,增强了企业“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意识,有效发挥了碳定价功能。


三是严厉打击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报告质量专项监督帮扶,向社会公开碳市场数据造假典型问题案例,有效发挥了警示震慑作用。


四是成为展现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窗口。全国碳市场不仅是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碳市场提供了借鉴,同时为促进全球碳定价机制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建设全国碳市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一项从无到有的开创性事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全国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


一是持续强化全国碳市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积极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并完善配套交易制度和相关技术规范。


二是强化数据质量监管力度和运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和征信惩戒管理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三是持续强化市场功能建设,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


此外,针对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刘志全指出,为贯彻落实《实施方案》工作部署,从环评领域加快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生态环境部开展了几项工作。


一是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我部制定了试点工作方案和技术指南。组织河北、山东、浙江、重庆等9个省(区、市)聚焦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煤化工等重点行业,研究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和减排潜力,探索污染物和碳排放协同管控的技术方法和管理路径。河北、山东、陕西等地制定钢铁、化工、煤化工等行业技术指南,截至目前,已有256个试点项目完成环评审批。


二是探索“三线一单”和规划环评领域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路径。组织15个地市探索开展“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探索在12项试点政策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中统筹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选择7家产业园区从优化园区发展方式、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完善环境管理等方面总结经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


三是推动温室气体纳入环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研究。开展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的专题论证,提出环境影响评价法的修法建议。修订发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产业园区》,要求将碳减排融入到各评价章节,提出以减污降碳为目标的评价要求。正在组织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等系列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


目前,我们在温室气体纳入环评工作中仍面临基础研究不够,配套法律法规、政策与技术体系亟待完善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指导开展试点,梳理总结经验,推动完善法律、政策和技术体系,为环评领域落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国碳市场总体情况


2021年7月16日-2022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共运行52周、242个交易日,累计参与交易的企业数量超过重点排放单位总数的一半以上。


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金额84.92亿元。


其中,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3259.28万吨,成交额15.56亿元;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1.61亿吨,成交额69.36亿元。


image.png


1、成交数量


全国碳市场自开市以来每个交易日均有成交,交易量随履约周期变化明显。启动当天成交量超410万吨,首日效应过后交易热度逐步减弱,履约期前成交量显著提升,11月、12月总成交量1.59亿吨。首个履约期结束后,市场总体交易意愿下降,成交量明显回落。


image.png


2、成交金额


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累计成交金额84.92亿元,其中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额15.56亿元,占总成交额的18%;大宗协议交易总成交额69.36亿元,占总成交额的82%。


image.png


3、成交价格


挂牌协议交易:全国碳市场以48.00元/吨的价格开盘,挂牌协议交易单笔成交价在38.50元/吨-62.29元/吨之间,每日收盘价在41.46元/吨-61.38元/吨之间。2022年7月15日收盘价58.24元/吨,较启动首日开盘价上涨21.33%。


image.png


大宗协议交易:大宗协议交易单日成交均价在30.21元/吨-61.20元/吨之间,开市以来的成交均价为42.97元/吨。


image.png


4、交易时间


2021年7月-2022年7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交易主要集中在2021年11月和12月,其成交量分别占开市以来总成交量的12%和70%。


image.png


5、交易方式


从成交量来看,全国碳市场配额交易以大宗协议交易为主,83%的成交量由大宗协议交易达成,约为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的5倍。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