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称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9个中央一号文件。
这份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今年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总体看,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既具体又务实,明确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年度工作要点和任务清单。”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国新办2月2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乡村振兴频频提及“稳”字
记者梳理发现,中央一号文件中,“稳”字被频频提及,贯穿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应、巩固脱贫成果、农民工就业、乡村治理、农村改革等多个方面。
农业生产要稳。粮食生产方面,需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在保障“菜篮子”供给上,提出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与基础产能、稳定水产养殖面积,以及稳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
农民增收要稳。在种植环节,要求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在销售环节,要求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在就业环节,落实各类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
农村生活要稳。一方面,注重乡村治理,要求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另一方面,要求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把握乡村建设的时度效,求好不求快,并稳步推进农村公路路况自动化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下半年,即将召开党的二十大,需要一个稳定的农业农村经济环境。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和国际关系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国家对粮食安全更加着重强调稳定供应。自去年以来,国内农业主产区遭受不同程度的气象灾害,对粮食稳定供给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农业稳,特别是粮食供给稳、农民收入稳,对于我国整个大局的稳定非常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确保粮食安全端稳中国饭碗
在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35条举措中,有10余条涉及粮食安全问题。
唐仁健介绍,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在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疫情灾情叠加影响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市场运行平稳。
“这充分表明,我国粮食安全有保障,完全有能力、有信心靠自己端牢我们的饭碗,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粮食问题上可以高枕无忧。”唐仁健说,从吃饱到吃好,从米面油到肉蛋奶,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粮食需求仍然呈刚性增长态势,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紧平衡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同时资源环境的约束也在加剧。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一些国家对粮食出口进行了一定限制,国际粮食格局发生变化,国际粮价剧烈波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我们必须要端稳中国人的饭碗,发挥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叶兴庆表示,要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尤其是对海外供应链的波动风险要始终保持警惕,积极应对。此外,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需求还将持续增长,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对于如何端牢14亿人的饭碗,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多项举措,涵盖了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高农民积极性、保护耕地等内容。
在保面积保产量方面,要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要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2022年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种粮、种好粮。
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方面,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
此外,中央一号文件还聚焦调整粮食生产结构,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2021年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当前,部分脱贫地区群众收入水平仍然较低,脱贫基础比较脆弱,遇到自然灾害、疾病、意外事故等情况有可能返贫致贫。为此,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并作出一系列具体安排,包括四方面工作重点。
一是在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上下功夫。监测上更准一些,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帮扶上尽量早一些,针对群众的住房、义务教育、就业、因灾因疫因病突发严重困难等情况,及时发现并抓紧落实帮扶措施,将返贫致贫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操作上尽可能简化一些,打通各部门监测平台数据壁垒,缩短认定时间,提高监测帮扶效率。
二是在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上下功夫。把产业就业帮扶作为着力点,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逐步提高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加快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带动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要千方百计稳住就业,通过组织劳务输出、提高帮扶车间吸纳能力、优化公益岗位等方式,确保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中有增。
三是在强化重点区域帮扶上下功夫。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编制实施方案,集中力量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让脱贫基础更加牢固、更可持续。对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持续加大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后续扶持力度,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能逐步致富。
四是在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实上下功夫。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政策力度不减,继续“扶上马送一程”。今年将组织开展政策效果评估,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有力保障。
财政部部长刘昆在2月22日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强化投入保障,并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推进乡村振兴底子薄的地区倾斜,持续增强脱贫地区“自我造血”能力,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支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中央财政的支持十分重要,尤其产业发展还需要财政资金的‘雪中送炭’。”李国祥说,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对乡村旅游、康养等产业影响较大,后续发展特别需要资金扶持;一些农产品消费帮扶,流通渠道不畅通,品牌和市场竞争力还未完全形成优势。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逐步提高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这也是地方所迫切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