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京圆满闭幕,春意融融的神州大地,新格局的征程已经开启。近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于近期举办了系列专题研讨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上海人民政府参事、人民银行调统司原司长盛松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广发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区首席经济学家丁爽等于会上就“两会”热点问题,发表了相关看法。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绿色金融是重要的配套支撑。如何以服务绿色低碳发展为宗旨,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也受到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重点关注。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认为,关于绿色低碳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他认为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立碳排放强度和总量的双控制度;二是完善碳金融市场建设,包括有序增加各类市场主体、金融市场工具,引进更多的机构投资者;三是提升碳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提升我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条件成熟时推动与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四是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创造条件增加内地和香港碳金融市场的联系;五是增加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绿色低碳项目人民币计价结算的直接投资。
王信表示,对于近期货币政策,由于疫情冲击,各国经济都存在比较大的不确定性,货币财政政策不宜有大的调整,货币政策应该保持稳健,要更加精准支持经济复苏,同时防范金融风险。需要高度关注的是,各国都存在支持性货币政策不容易退出的问题,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这次疫情,各国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货币政策退出是很难的,会面临市场和社会各界比较大的阻力。我国也创设了直达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六稳”“六保”,这些都非常必要。从我国实际出发,要尽可能地维持相对正常的货币政策取向。
为了支持低碳绿色发展,应该考虑通过货币金融政策更好地推动金融机构以低成本资金来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货币政策在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国际上还有比较多的争论,有些央行和专家认为,应该更多地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如今越来越多的央行、金融监管部门考虑采取政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因此我们也在积极地考虑中。要关注相关政策的可持续性,承受力和对金融风险的影响。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