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北京市东城区全力开展“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的创建申报工作。2019年12月6日,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正式批复东城区获得首批示范区创建资格,创建期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为期两年。在此期间,东城区聚焦构建文化企业信用评级、文化信贷风险分担、文化创业投资扶持引导、文化资产定价流转“四个体系”,重点探索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文化与金融合作模式“两个创新”,从工作机制、体系构建、服务模式等方面大力推进,着力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慢的痛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了国家相关部委、北京市、东城区三级联动机制,制定了《东城区推进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规则》,形成了《北京市东城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规划(2019—2021年)》。8月28日,国务院批复了《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其中提出以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为依托,支持文化创新发展。9月5日,东城区在第九届中国文化金融创新大会上发布《东城区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行动计划(2020—2021年)》,力争到2022年,东城区内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基本完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市场主体活力持续释放,金融成为助力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提振信心,积极面对疫情常态化挑战
文化产业为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灾区”,其中演出、影视、会展等行业均遭受重创。同时,此次疫情周期较长,造成的影响很难在短期内迅速恢复。第一,疫情对文化企业营收和成本造成较大压力。根据首都文化智库疫情期间对东城区文化企业的调查问卷显示,七成企业表示此次疫情对经营造成严重影响。由于文化企业多为中小微企业,对稳定的现金流依赖程度较高,半数以上企业表示现金流能支撑的运转周期有限。同时,企业还面临项目停滞导致的市场不确定性,以及疫情期间仍需要承担房租、员工社保的压力等问题。第二,文化企业对政策支持的诉求较强。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受访企业普遍对减税降负、房租补贴、抗疫专项扶持资金等纾困政策需求较强,对灵活推迟社保补缴时间、允许灵活的用工制度、低息贷款及贷款贴息等财政及金融方面政策期待较高。第三,文化企业对疫情解除后的发展整体持乐观态度。本次调查企业性质以民营企业为主,民营企业占比86%。根据调查数据,多数企业对恢复经营后的发展信心比较乐观。
多措并举,助力文化企业复工达产
为应对疫情影响,帮助文化企业渡过难关,东城区积极落实北京市《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和《东城区关于落实进一步支持打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及应对疫情影响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的实施细则》等相关政策要求,在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的总体方案指导下,突出“崇文争先”理念,强支持、聚合力、优服务,助力文化企业稳定发展。
第一,加快企业政策兑现“强支持”。发挥财政资金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引导作用,加速兑现《东城区“文菁计划”实施办法》的支持资金,共有46家文化企业获得2400余万元支持,其中有35家为中小微企业。通过银行转账绿色通道,压缩环节、简化流程,缩短资金拨付时间,帮助企业共渡难关和稳定发展。出台并兑现《东城区关于给予疫情防控期间减免中小微企业房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资金补贴的实施办法》等政策,为14家文化创意园区拨付2—4月房租补贴439万元。鼓励各类文化产业园区承担社会责任,减免园区内企业房租,全区42处文化产业园区疫情期间共计为文化企业减租9068余万元,助力企业尽快复工达产。第二,财政金融双管齐下“聚合力”。设立总规模10亿元、规模4亿元的“文菁”文化+产业基金。推进启动东城区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基金,设立1000万元文化企业风险补偿基金申请专项通道,进一步缓释和分担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的融资风险。联合北京金控集团打造东城区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建立涵盖投、融、管、退的全周期、全方位的普惠金融服务生态体系,实现小微企业的“一站式”金融服务。与北京银行雍和文创支行、杭州银行北京分行、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资担保公司等机构合作,推出“文菁贷”“政金贷”“票房宝”等文化金融产品,助力文化企业有序复工复产。2020年上半年,东城区内各文创专营、特色支行放贷金额63亿元,惠及文化企业349家,担保放款48亿元,惠及文化企业703家。驻区北京文创板平台注册文化企业8362家,已上线银行、担保类金融产品共计181种,开展活动64场,在线服务企业7000余家。第三,紫金管家精致对接“优服务”。积极推进与央企合作,建设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服务中心,并在驻区金融机构、文化产业园区、商业楼宇、文化企业遴选建设分中心,编制《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分中心建设标准》。打造“紫金服务”品牌,积极发挥紫金服务管家作用,与67家重点文化企业精准对接,将企业服务细化到每名干部,收集受疫情影响企业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协助对接市、区政策细化落地的标准和流程。强化企业服务,为企业提供便利的政企沟通渠道,通过“紫金政企通”应用程序(App),实现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四全”服务。根据文化企业需求和所处发展阶段集成政策,选择政策中最适合文化企业条款,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包,实现最精准的服务,精致、精心、精细打造“1+4+3+17”企业服务工作网,确保各类服务落地。
金融助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疫情对各类文化消费场所和活动产生了较长时期的影响,众多文化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仍面临着营收减少、流动资金紧张、融资难度加大等问题。东城区将继续落实相关纾困政策,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工作,聚焦构建“四个体系”和“两个创新”,培育具有首都文化特点、引领示范全国的文化金融品牌。第一,抓统筹规划,完善示范区创建工作机制。完善部、市、区三级联动的工作协调机制,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和北京市区域性先行先试政策。不断完善“文菁计划”扶持手段,系统构建有竞争力的文化金融政策体系。在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十四五”时期东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落实《东城区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行动计划(2020—2021年)》。第二,抓渠道拓展,完善文化投资扶持体系。建立与深交所、上交所、新三板等合作机制,设立上市培育服务基地,共建文化企业研究院。发挥北京文化发展基金的作用,通过设立子基金等方式,支持示范区文化产业项目落地。鼓励有条件的各类资本创设文化产业基金,吸引和培育各类文化产业基金在示范区落地,加大对优秀文化企业的投资力度,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让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示范区建设发展。第三,抓机构建设,完善文化信贷风险分担体系。支持文化金融专营机构建设,联合市委宣传部、人民银行营管部,共同对北京银行、华夏银行、农商银行等文创专营、特色支行进行认定。积极争取北京市以文化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文创银行落户东城,增加文化产业金融供给。通过资金奖励、项目补助、金融服务、人才服务等多种方式,完善文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梯次扶持政策体系,构建文化产业良好生态。第四,抓平台支撑,完善文化资产定价流转体系。支持“北京文创板”建设,以试点方式开展文化金融项目。实施文化产业“投贷奖”“房租通”、上市培育、风险补偿等政策,促进文化金融数据整合,推动以大数据、科技金融手段精准支持文化企业债权、股权融资,助力文化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推动文创板开展版权代理、文化证券、基金管理、文化经纪、评估鉴定、融资担保、艺术品金融等业务,开展信用评价及知识产权价值信用贷款试点,完善文化无形资产评估、登记和流转机制。第五,抓数据整合,完善文化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加强与信用评级机构合作,探索建立文化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推进文化企业信用评价结果与银行信贷、政府政策扶持的挂钩机制,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形成“以信用促融资、以发展强信用”的良性循环。建设示范区大数据库,加快推进与“北京市银企对接系统”等融资服务平台的数据整合,为金融科技服务文化金融创造有利条件。第六,抓品牌提升,促进文化与金融合作模式创新。办好中国文化金融峰会、文化与金融资源对接会、投融资沙龙等品牌活动,联合宁波、广州、南京、杭州及西安等文化金融领域基础较好的城市,将国家级、市级文化金融活动在示范区落地,搭建政府、行业专家、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常态化活动社群,为企业搭建资源展示交流平台。发挥东城区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双区叠加”优势,鼓励金融机构参与东城区文化艺术、展示交易、实体书店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公共文化领域,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发展新途径,全面激活文化资源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第七,抓营商环境,促进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建立示范区文化金融服务中心,采取政府指导、市场运作、专业运营的方式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依托文化产业园区、商务楼宇、文化企业和文化金融专营机构建设文化金融服务分中心,建立标准化、专业化服务体系,打造“十分钟文化金融服务圈”。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培育发展文化产业链保险,探索推出完片保险等创新产品,实现对产业链风险的有效覆盖。
东城区建设国家文化和金融合作示范区,对于东城区、北京市,乃至全国文化产业发展,都有着非凡意义。对于东城区,通过金融赋能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带动金融水平增长,有效发挥了东城区资源禀赋优势,实现了新旧动能转换,带动楼宇经济提质增效;对于北京市,以东城为核心的文化金融创新将有助于促进北京市集聚全国文化与金融资源,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高光板块;对于全国,东城区在文化与金融合作领域的先行先试、引领示范,也将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贡献东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