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暗物质智库>商学
宋志平:能赚钱的创新,就叫好创新!
2021-01-30来源:正和岛

纵观历史,科技创新推动着人类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过去250多年的经济增长,而每一次的产业革命都离不开科技的创新发展。


近年来,创新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五中全会更是将“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高度,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如今,“创新”一词高频出现于各类语言环境之中,但我们真的理解它吗?到底什么才是创新?什么才算创新?谁在引领创新?创新怎么就这么难?


围绕这些议题,凤凰网特邀南科大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做主持人,与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先生,及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张维迎展开了一场思想碰撞的对话。


编 辑:葛瑶

来 源:启阳路4号(ID:qiyanglu4hao)



图片



能赚钱的创新就是好创新


宋志平深耕国企40年,曾同时担任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两家央企的董事长,并带领两家央企双双挺进世界500强。


他曾出版多部管理专著,因为业界奉献大量的管理思想和可借鉴的管理案例被誉为“中国的企业思想家”。他在2019年出版的《问道创新》一书中以企业的视角,结合实例说明企业创新的确有道可循。


在对话中,宋志平指出:创新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有一定模式可循。包含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的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是核心。宋志平认为能赚钱的创新就是好创新,能赚钱的技术就是好技术。但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是不是只有高科技才是创新,中低科技就不是创新。


图片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


“在美国,高科技创新对国民经济总值的贡献只有1/4,3/4的社会贡献来源于中科技、低科技的创新。我做过5年国药的董事长,一个新药的研发,像二甲双胍这种降糖药大概需要10亿美金的投入和10年的研发时间。最近国药的同志告诉我说:10亿美金现在已经不行了,平均研发成本已经到26亿美金了。这么高的研发成本,是一般企业所承担不起的。比如华为,去年科研投入是1300亿元。高科技一般都需要长时间和高成本的投入,现在大家一股脑全去搞这个高科技真的好吗?”


没有一个企业家群体在那折腾,

就不可能有创新


张维迎从事经济学研究多年,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学者,也是国内第一个系统地把西方企业里包括博弈论、契约理论引入到中国的学者。张维迎关注研究创新学多年,曾发表出版多篇关于创新的论文与专著,多次呼吁中国需要创新型企业家。


张维迎在对话中表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创新最终是要落实到商业上的价值。创新最后的受益者都是消费者,只有让普通人感受到创新带来的价值,才是成功的创新。如果没有一个企业家群体在那折腾,就不可能有创新。”但他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家都具备创新能力。


图片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张维迎


“企业家有两类,一类叫套利型企业家,一类叫创新型企业家。中国从改革开放初期到10多年前,企业家主要还是以套利型为主。甚至现在,套利型企业家也不少。但随着经济发展,套利空间收缩非常快。2005年美国制造业劳动成本是中国的22倍,2010年变成10倍了,到2015年只有5倍了。这就使得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我们是不是能够做出别人还没做出的东西。


所以接下来中国的发展,很大程度要靠创新型企业家,但是这个创新型企业家本身面临的挑战很大。套利可以短平快,一开始就赚钱。但创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不赚钱的,只有过了一个点,才会开始赚钱。这就需要企业家们看得很长远,如果你只考虑眼前的事,谁会去创新?”



中国企业家全世界最勤劳,

但中国企业创新为什么就这么难?


谈到创知、创新、创业的定义,刘科认为创知是产生知识,创知的成果一旦发表就成为人类共有的知识,无知识产权;创新就是把知识转化为有市场价值的技术,这个阶段,知识产权保护,至关重要;而创业是把技术转化成产品和财富的过程。人类是在积累财富以后再投入创知、创新、创业;人类社会就是在创知、创新、创业三个方面循环向上发展的。


刘科院士此前曾在世界级三大跨国企业任职多年,后应南科大邀请,担任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


在对话中,刘科还谈到中国在创新过程中亟需关注的一些问题。“我们现在动不动就说要发展高科技,一提传统产业就没人愿意去干。地方政府都在搞什么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云计算、量子等时髦的概念,但目前这些时髦产业真正的产值有多少呢?占GDP的比例是多少呢?那怎么用这些高科技去改造占GDP绝大多数比例的传统产业呢?用高科技改造过的传统企业还能叫传统产业吗?全国各地都去追求一些时髦的概念,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要去关注的问题。”


图片

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


作为这次创新圆桌对话的主持人,刘科抛出了一个疑问:“创知的主体是科学家,而能把政、产、学、研整合在一起的创新创业的主体是企业家。中国企业家是世界最聪明和勤奋的群体,为什么至今我们的创新创业还没走到世界最前列?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勤奋的民族之一,我们占了全人类人口的约1/4,按统计概率,全球1/4左右的重大创新发明应该是我们产生的,但为什么我们目前尚未做到?”


对于这个疑问,宋志平表示:“我们需要思考,我们一代一代人的培养,到底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是有创新意识的人,还是循规蹈矩的人呢?我们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缺了一个东西,就是平等。我们会问孩子他们在班上排第几名,而美国人会问孩子最近在学什么新的东西。去年我去了趟以色列,以色列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们会问孩子最近给老师提了几个问题、有没有难倒老师。就是向孩子提问这么一个小事情,反映出了我们思考问题出发点的差异。”


要想有创新,文化上就得有这种平等、开放的、让孩子们能够提问题的氛围。“如果我们从小就不让孩子提问,不让他们去胡思乱想,只知道让他好好读书、好好学习,把书背透,反复巩固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思考一些突发奇想、天方夜谭的东西,就妨碍了创新的文化和意识。”


  • 上一篇:央行孙国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依然稳固 上一篇:王一鸣: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绿色转型之路